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甾体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体母核的天然化学成分。目前,仅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了5个甾体类成分(表5、图5)。
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目前,从接骨木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出了1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表6、图6)。
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苷类化合物指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目前,从接骨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10个糖及糖苷类化合物(表7、图7)。
氰苷类化合物是指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糖缩合形成的糖苷,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从接骨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氰苷类化合物(表8、图8)。
接骨木属植物中挥发油的组成因种类和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类。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药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通过对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组分计量比指标的可塑性指数(PI)及变异系数(CV)比较分析(表3)发现,野生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普遍较高。叶片解剖指标和生态化学计量指标可塑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48和0.05~0.29,其中可塑性较大的指标是上下角质层厚度、主脉厚度、下表皮厚度,其PI值分别为0.40、0.48、0.47、0.41;而叶片C含量的可塑性较小(0.05)。此外,叶片解剖结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12~0.29,其中上下角质层厚度、下表皮厚度及主脉
了解更多> >本研究从形态结构及生理生态角度对野生古茶树随垂直气候变化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野生古茶树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所选野生古茶树分布范围海拔跨度较小,且仅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和化学组分计量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增加野生古茶树的采样点,对其叶片代谢产物、生理生化乃至分子机制等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古茶树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指导。
了解更多> >以获取生物活性物质为目的的天山雪莲愈伤组织培养主要关注两个指标,即生物量和总黄酮含量。这2个指标的影响因素很多,如种子选取及萌发条件、外植体的选择、愈伤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的组成(包含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培养条件、培养周期、继代培养用愈伤组织的选择等。因篇幅有限,仅选取部分重要因素汇总,见表1。
了解更多> >苹果酰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为新物质,目前在天然植物尚属罕见,因此在分子结构上具有特征性。陈日道分离鉴定了一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14个已知化合物,还鉴定了10余种苯丙烷类成分。李燕和杨林也对天山雪莲细胞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别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付春祥从雪莲毛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紫丁香苷、芦丁和高车前素,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
了解更多>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法考察了化合物1~19对质粒转染的HEK293T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化合物1、2、3、5、6、10、12、13和16在最高100 μmol/L浓度下对TNF-α诱导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34.96~98.23 μmol/L之间,其中桉烷型倍半萜化合物6活性最强,IC50值为34.96 ± 0.61 μmol/L(表1)。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