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油菜籽芥子碱的变化见表3。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中的芥子碱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150℃时增加了6.7倍。菜籽油中芥子碱含量增加可能是因为经过热处理的油菜籽的压榨出油率增加。油菜籽中的芥子碱含量逐渐减少,在160℃时减少了26.5%。这可能是由于高温加工过程会对芥子碱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芥子碱发生部分水解或降解。
油菜籽中Canolol的变化见表4。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中的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140℃时达到最大值,增加了191.4倍。油菜籽和菜籽粕中的Canolol含量也是先增加后减少,分别在130℃和140℃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5.4倍和7.3倍。菜籽油中Canolol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是由于其较强的脂溶性以及压榨出油率增加,而温度继续升高会使Canolol含量降低,则是因为Canolol具有热不稳定性,温度过高使得Canolol热分解。
炒籽过程中油菜籽中Canolol含量和芥子酸含量、芥子碱含量的相关性见表5。在炒籽过程中,油菜籽中的Canolol含量与芥子酸和芥子碱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芥子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一0.819(P<0.05),而芥子酸和芥子碱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炒籽过程中油菜籽中Canolol增加量和芥子酸减少量、芥子碱减少量的相关性见表6。油菜籽中的Canolol增加量与芥子酸和芥子碱的减少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和0.825(P<0.05),而芥子酸减少量和芥子碱减少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4(P<0.01)。这些结果与张苗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Canolol的形成与油菜籽的初始芥子酸、芥子碱的含量以及炒籽过程中芥子酸、芥子碱的减少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可能有芥子碱也转化为芥子酸并热脱羧形成了Canolol。
炒籽温度对菜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见表7。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表明炒籽预处理对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
炒籽温度对菜籽油生育酚的影响如图1所示。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中的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含量均先略微下降然后有所增加,而β-生育酚含量逐渐增加,最高比对照增加了52.7%。该实验结果与Aleksander等旧叫报道的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菜籽原料和处理条件不同导致。
炒籽温度对菜籽油植物甾醇的影响如图2所示。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中的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谷甾醇含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在140、130、130℃最高增加了29.2%、17.7%、18.7%。
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菜籽油中的总酚含量增加,在160℃时增加了27.4倍,芥子酸、芥子碱和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高分别在120、150、140℃时增加了80.4%、6.7倍和191.4倍。油菜籽中的总酚含量增加,在160℃时增加了23.7%,芥子酸和芥子碱含量减少,在160℃时分别下降了90.5%和26.5%,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130℃增加了55.4倍。炒籽预处理对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而使得β-生育酚含量增加52.7%,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谷甾醇含量分别增加29.2%、17.7%和18.7%。炒籽过程中Canolol的形成与油菜籽的初始芥子酸、芥子碱的含量以及芥子酸、芥子碱的减少量高度相关,且可能有芥子碱也转化为芥子酸并热脱羧形成了Canolol。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粮油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近日,安道麦在英国发布一款新型丙硫菌唑杀菌剂Soratel,与目前市场上的最畅销产品相比,该产品采用独特制剂技术提升了对谷物和油菜病害的防治效果。
了解更多> >加拿大统计局6月29日公布的播种面积报告显示,2021年加拿大油菜籽播种面积提高了近100万公顷,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了解更多> >油菜多室角果是一种高产相关性状,本研究对桑日白油菜(srb)多室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性状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具有稳定的多室角果表型,单株多室角果比例为94.7%~100.0%,每角果平均3.5个心皮。遗传上srb突变体中的多室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比较测序分析发现,srb中BrCLV3基因的CLEmotif中存在一种新的单核苷酸突变(C/G),可导致其保守结构域的第12位组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将该位点命名为Brclv3Asp12。
了解更多> >油菜多室角果是一种高产相关性状,本研究对桑日白油菜(srb)多室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性状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具有稳定的多室角果表型,单株多室角果比例为94.7%~100.0%,每角果平均3.5个心皮。遗传上srb突变体中的多室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比较测序分析发现,srb中BrCLV3基因的CLEmotif中存在一种新的单核苷酸突变(C/G),可导致其保守结构域的第12位组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将该位点命名为Brclv3Asp12。
了解更多> >油菜多室角果是一种高产相关性状,本研究对桑日白油菜(srb)多室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性状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具有稳定的多室角果表型,单株多室角果比例为94.7%~100.0%,每角果平均3.5个心皮。遗传上srb突变体中的多室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比较测序分析发现,srb中BrCLV3基因的CLEmotif中存在一种新的单核苷酸突变(C/G),可导致其保守结构域的第12位组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将该位点命名为Brclv3Asp12。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