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澳洲坚果是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常绿乔木果树。因其种仁质地细腻,味美可口,营养十分丰富,含油量高达79%,且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具有降血压和降低患心脏病风险的作用,此外还含有蛋白质(9%)、钙、磷、铁、B族维生素和抗糙皮的烟酸,在国际市场上极受青睐,被誉为“坚果之王”。云南是中国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区,主产区分布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市州,2019年底种植面积达22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9.8%,产量4.7万t,产值14.4亿元。目前澳洲坚果已经成为云南热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
云南澳洲坚果种植区大多为山地,管理粗放,施肥过程中主要考虑大量元素,而对中微量元素往往不够重视。过量施肥肥害和施用量不足的现象并存。通过对云南澳洲坚果园长期调查发现,幼龄果树叶片主脉两侧往往呈现不规则的黄斑或失绿现象,而进入丰产期后常出现叶片边缘干枯、枝条顶端出现从枝、生长势减弱,甚至有死亡现象,这些现象大多为不合理施肥造成的营养失调。土壤养分不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源”,也是根部吸收养分的贮藏“库”,是植物对土壤营养状况反应最为敏感的器官,叶片养分含量反映了树体的营养状况。因此,对澳洲坚果园土壤和叶片进行养分评价,是制定果园土壤管理和施肥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澳洲坚果园实现优质高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虽然韩树全等和王文林等已对澳洲坚果周年养分状况和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调查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以云南5大澳洲坚果产区为整体对澳洲坚果果园土壤和叶片养分进行研究评价的报道。本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集了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5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澳洲坚果种植区中47个澳洲坚果园的土壤和叶片样品,首先分析土壤和叶片养分的空间变化,然后参考澳大利亚澳洲坚果果园养分标准并结合国内澳洲坚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相关养分分级标准,对云南澳洲坚果园土壤和叶片养分丰缺状况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澳洲坚果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田间指导。
研究区域海拔700~1300m,年均温度>19℃,年降雨量>1000mm,5~10月为雨季(占80%左右),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红壤和砖红壤为主,1997-2012年定植2年生澳洲坚果嫁接苗,株距4~5m,行距5~6m,环山行等高种植,每667m2种植23株。主要品种有‘O.C’‘HAES344’‘H2’‘HAES294’和‘HAES800’等,花期为每年2-3月份,4月幼果开始发育,5-6月果实膨大,7-8月果实油份积累,9-10月采收。一般按4-5月、7-8月、9-10月分3次施用N∶P2O5∶K2O=15∶15∶15的复合肥,每次每株施0.5~1kg。
于2018年3月和2019年3月,在云南的西双版纳(10个)、普洱(4个)、临沧(19个)、保山(5个)、德宏(9个)澳洲坚果园,选取当地常规管理条件下具有地域代表性的47个结果树果园为试验采样点,并用GPS定位,详细记录样地的坐标、海拔高度、土壤类型等,澳洲坚果园的点位分布(图1)。
每个果园根据土壤类型、施肥管理、产量水平等因素,划分为3~5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内,土壤采用“S”形,5点取样法采集树冠投影处0~20cm土层土样混合成一个样,共采集168个土壤样品(见表1)。
每个采样单元选择‘O.C’品种具有代表性的样株20~30棵,在样株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离地面1.2m以上树冠外围,选取光照充足处的稳定枝条,采集枝条顶端向下第2轮叶片,共采集叶片120片以上,混合成一个样,共采集168个叶片样品(见表1)。
土壤采集后及时摊开、风干,研磨分别过2mm和0.15mm筛,混匀装袋备用。叶片采集后及时送回实验室用自来水→0.1%中性洗涤剂液→自来水→0.2%盐酸溶液→去离子水洗涤后,沥干,放入鼓风干燥箱于105℃下杀青30min,60~70℃烘干;不锈钢粉碎机粉碎后过0.5mm筛,混匀装袋备用。
土壤pH按1∶2.5水土比,用pH计测定;有机质用K2Cr2O7-H2SO4容量法测定;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磷用NH4F-HCl溶液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用1mol/L中性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法测定;有效铜、有效锌用0.1mol/LHCl浸提,原子吸收法测定;有效硼用沸水浸提,甲亚胺比色法测定。叶片样品:用H2SO4-H2O2消煮,全氮(N)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P)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全钾(K)、全钙(Ca)、全镁(Mg)采用原子吸收法;用干灰化,全铜(Cu)、全锌(Zn)原子吸收法,全硼(B)钾亚胺法。
试验数据(平均值±标准差,n=168)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Duncan’s检验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由表2可知,云南5个主要澳洲坚果种植区土壤pH为4.90~5.02,种植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17.46~39.49g/kg)和碱解氮(80.52~149.49mg/kg)呈现德宏>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且种植区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磷(22.16~53.22mg/kg)德宏(最高)与版纳(最低)、土壤速效钾(155.05~219.67mg/kg)普洱(最高)与保山(最低),差异显著外,其他种植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交换性钙(250.46~433.12mg/kg)保山最高而西双版纳最低,土壤交换性镁(67.59~109.80mg/kg)普洱最高而版纳最低,土壤有效铜(1.37~2.37mg/kg)与有效锌(1.48~2.57mg/kg)都是保山最低,但以上养分指标在各种植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效硼(0.41~0.89mg/kg)西双版纳最高,并与临沧、普洱、德宏、保山(最低)存在显著差异。云南主要澳洲坚果种植区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锌养分平均含量依次为:4.94g/kg、29.17g/kg、109.23mg/kg、36.64mg/kg、200.05mg/kg、352.78mg/kg、85.65mg/kg、0.60mg/kg、2.03mg/kg和2.14mg/kg;不同种植区域土壤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锌变异系数较大,在62.12%~86.32%之间。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热带作物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将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细菌优势门类排名前9的细菌及其丰度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连作年限百香果种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差异,结果如图3所示,9个优势菌门中,除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图3 g)在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无显著差异外,其他8个门类菌群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年限连作年限土壤间均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特别是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图3 b,d,e,f,i)等相对丰度在撂荒地与百香果种植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百香果种植可显著降低土壤中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图3 b, e)
了解更多> >以热带地区典型酸性水稻土为载体,通过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化肥(T)、有机无机复混肥(OF)、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10%(10%0F)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20%(20%0F)等不同试验处理,研究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减量施用对海南省双季稻的产量、养分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减量施用对热带地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了解更多> >为评定不确定度分量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圆白菜中铬含量的影响程度,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分析了铬含量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量化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测得的圆白菜试样中的铬含量为(1.50±0.24)mg/kg(k=2),测定过程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测量重复性、试样中的铬浓度、试剂空白液中的铬浓度、试样质量、试样定容体积等。该方法能如实反映测量的置信度和准确性,可为日常实际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了解更多> >为建立以小麦和油菜轮作模式为基础的休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休耕后的农田土壤及后茬作物油菜和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产量对休耕的响应。2a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均表现为休耕后的小麦和油菜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休耕后茬小麦田和油菜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都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其中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
了解更多> >为建立以小麦和油菜轮作模式为基础的休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休耕后的农田土壤及后茬作物油菜和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产量对休耕的响应。2a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均表现为休耕后的小麦和油菜田土壤生物学性状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休耕后茬小麦田和油菜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都高于小麦-油菜常规轮作模式,其中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