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cnas证书 cnas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D/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作用(二)

发布时间:2020-12-02 21:24 编辑者:夏德婷

结果

2.1D-缬氨酸细胞毒性实验本实验采用CCK-8法通过评估不同浓度D-缬氨酸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研究D-缬氨酸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如图1:培养第1、3、 5天与对照组相比,D-缬氨酸在浓度为50mmol/L和75mmol/L时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D-缬氨酸在浓度为100mmol/L,125mmol/L和150mmol/L时对L929细胞增殖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浓度为50mmol/L和75mmol/L和D-缬氨酸被用于进一步研究。

图1

2.2D-缬氨酸和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活性的影响

图2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D-缬氨酸和L-缬氨酸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共培养后的生长曲线,评估D-缬氨酸和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2:空白对照组在培养72h后浊度达到峰值,并持续12h后浊度开始下降,在96~144h内浊度保持。与对照组相比:加入L-缬氨酸组(50mmol/L,75mmol/L),生长曲线峰值在培养60h后出现,随即浊度开始下降,在96~144h内浊度保持与对照组无差异;加入50mmol/LD-缬氨酸组,生长曲线在60h前细菌浊度未见明显增长,60h后开始增加,并在108~144h保持,持续浊度与对照组无差异;加入75mmol/LD-缬氨酸组,细菌浊度在培养144h内无增长。加入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实验结果等同于仅加入D-缬氨酸组。

2.3生物膜形成

图3

实验结晶紫染色分析结果如图3,生物膜形成抑制实验:共培养3d后,D-缬氨酸组(50mmol/L,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50mmol/L,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L-缬氨酸(50mmol/L,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培养5d后,D-缬氨酸组(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膜分散实验:D-缬氨酸组(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D-缬氨酸和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多糖的影响

图4

标准曲线如图4a,胞外多糖分析结果如图4b。生物膜形成抑制实验:共培养3d后,D-缬氨酸组(50mmol/L,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50mmol/L,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胞外多糖含量明显较少,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L-缬氨酸(50mmol/L,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培养5d后,D-缬氨酸组(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75mmol/L)与对照组相比胞外多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膜分散实验:D-缬氨酸组(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75mmol/L)胞外多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扫描电镜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不同浓度D-缬氨酸和L-缬氨酸对牙龈生物膜影响

图5

图6电镜图如图5、6、7所示。生物膜形成抑制实验:对照组培养第3天和第5天菌层厚度均大于4层,且细菌间相互附着,连接紧密。与对照组相比,培养3d后D-缬氨酸组(50mmol/L,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50mmol/L,75mmol/L)生物膜细菌层数少于1层,细菌间无紧密连接。孵育5d后D-缬氨酸组(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75mmol/L)牙龈生物膜细菌层数少于1层,细菌间无紧密连接。D-缬氨酸组(50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50mmol/L)牙龈生物膜细菌组细菌层数大于3层,再次形成紧密连接膜状结构。3d和5d时,L-缬氨酸组(50mmol/L,75mmol/L)牙龈卟啉单胞菌菌层数均大于对照组,细菌间附着良好,紧密连接。分散试验结果表明,D-缬氨酸组(75mmol/L),D-缬氨酸与L-缬氨酸混合组(75mmol/L)细菌层数均小于2层,无完整生物膜结构,其他实验组菌群层数仍大于4层。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口腔医学研究》2020年7月第36卷第7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缬氨酸单胞菌结晶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推荐阅读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