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cnas证书 cnas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

发布时间:2021-01-04 22:09 编辑者:夏德婷

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对揭示中药配伍机制、完成中药大品种改造、实现中药现代化并获得国际认可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药物化学、网络药理学、谱效关系、高通量筛选、代谢组学等。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基础,以单味药成方或按中药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组成中药复方发挥最佳药效,但其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无法科学、全面地阐明,极大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临床应用和国际推广。传统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往往采取“化学成分分离-分子结构鉴定-生物活性评价或活性导向分离”的模式,该模式是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了青蒿素的发现,但传统研究模式忽视了中医药整体观和系统论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研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罗国安等根据中医药“方病对应、证病结合、方-病-证整合”的特点,提出构建“方-病-证整合”研究路线。随之,以中医药整体调节、辩证论治等特点为导向的血清药物化学、网络药理学、谱效关系、代谢组学等技术体系成为研究的主流。笔者现对近几年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1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思路

当前,中药的药效物质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中药活性单体为导向,根据西药的研究理论,从植物中分离提取出化学结构确切、作用机制明确的成分进行研究,如从植物罂粟中提取出的吗啡、从古柯树叶提取出的可卡因、从红豆杉提取出的紫杉醇、从喜树提取出的喜树碱以及从青蒿提取出的青蒿素等;另一种则是以中药复方为导向,在中医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下寻找药效物质、阐明作用机制,是目前的主流研究方向。

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1997年罗国安等首先提出中药有效部分理论,应用现代分离技术提取有效组分,并利用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对中药进行定性、定量,将有效部分和药效学研究相结合对中药复方复杂体系进行探索。21世纪初,以“组学”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的出现和化学物质组学理论的提出,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理论孕育而生,通过化学物质组学对中药复方药物系统进行表征,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药理学等对机体生物系统进行表征,建立“系统-系统”(system to system,S2S)模式阐明中药复方(药物系统)与机体(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随后为解决研究过程中“方-病-证割裂”的现象,将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纳入S2S研究模式,构建“方-病-证整合”研究路线,体现中医药“方病对应、证病结合、方-病-证整合”的特点。此外,“组分中药学”假说、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新概念及“叠加作用”新假说等理论的提出,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2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随着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新理论、新思路的不断提出,血清药物化学、网络药理学、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谱效关系等研究技术与方法也不断涌现,研究方法见表1。

表1

2.1基于血清药物化学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

现代药物学理论认为中药复方(除作用于肠道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入血是发挥药效的前提,而经机体内源性物质与药物及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下,部分中药复方成分以非原型药物发挥药效。王喜军于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以药物化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分离技术及多维联用技术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能够对血中移行成分及其药动学进行研究,阐释了机体对药物吸收、代谢的作用及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进而揭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其药效物质。

中药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过程分为:体内样品采集、制备、处理;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等。样本主要来源于大鼠、豚鼠、家兔等与人类代谢行为相同或相似的物种的血清,通过正常动物药物血清可进行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结合模型动物体内药物变化可进行药效学研究;目前较常用的给药方案有:①单次给药法,即以较高浓度的剂量一次给药;②多次给药法,即短时间内(3~5 h)多次给药,给药次数视实验动物的耐受量而定,一般为2~3次;③连续给药法,即每天给药1~2次,连续给药7~10 d。主要采血方式有肝门静脉取血(含有复方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适用于初期研究)、腹主动脉取血(血中移行成分多为代谢产物,适用于后期研究)、眼眶后静脉丛取血及尾静脉取血(可多次取血,适用于长期研究)等;目前常用的分析技术有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液相色谱四极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液相色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部分中药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研究见表2。

表2

虽然血清药物化学采用“中药复杂化学成分-血中移行成分-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物质”的研究思路,能够有效避免体外化学成分盲目分离造成的假阳性(药物组分无法入血或代谢后灭活)或假阴性(药物组分体内代谢后产生活性)现象,但其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对象不全面,主要适用于吸收入血产生药效的中药复方;二是血清内源性物质复杂,药物经机体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血中活性成分相对于其他内源性物质含量较少,不易于分析鉴定;三是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其不同的理化性质使得其在体内的药动学不同,引起血清中药物成分呈动态变化,导致实验重现性差。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药学杂志》2019年7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青蒿素喜树碱代谢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推荐阅读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