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cnas证书 cnas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现状概述 (一)

发布时间:2021-02-26 14:32 编辑者:夏德婷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通过对实验动物口服给药后的含药血清进行分析,对药效物质基础及复方配伍机制进行快速筛选的一项新型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炮制研究等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不断的发展创新,将其与血清药理学、药动学等学科相互融合,为中药及复方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手段。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主要技术手段、应用研究及其与一些学科的联合使用现状进行综述,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实验动物口服给药一段时间后,除去内源性蛋白等杂质的血清为研究对象,应用液相、质谱等现代分离鉴定技术对其中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从而推测药物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自1997年血清药物化学这一概念在国内提出后,不仅弥补了当时国内药物体内代谢研究的空白,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因其对药物体内外成分差异的直观呈现而迅速发展起来。经过20年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血清药物化学不仅取得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其相关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手段也随之崛起,本文将对近年来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为其日后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启发。

1 血清药物化学的技术手段

1.1 动物血清处理手段

动物血清样品中含有多种内源性蛋白质,会严重干扰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故除去蛋白是血液在进行分析之前的重要步骤。但由于血清样品受内源性杂质多、样品量较小等因素的影响,除蛋白后待测成分含量可能在检测限之下,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也可采用一些方法对样品进行纯化富集。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血清处理手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常用的血清处理方法为溶剂法,通过在样品中加入有机试剂、重金属盐或强酸溶液,使蛋白质变性或减小蛋白质溶解度而除去蛋白;富集纯化最常用的方法为萃取法,是利用待测成分与杂质在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或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差异,将待测成分与杂质进行分离。实验时,要针对不同的药物属性,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杂质对待测成分的干扰降到最小。有时,为了提高待测成分的浓度,也可将不同个体的血清样品进行混合,同时达到减小个体差异的目的。

1.2 血清分析手段

含药血清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常用的有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

HPLC法为血清药物化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建立药物体内外指纹图谱,并与单味药、阴性药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确定入血成分并进行归属,然后通过对照品进行指认,但由于样品量少且浓度较低,为防止体内成分的人为遗漏,迫切需要应用分离度和灵敏度更高的技术手段,现在多数研究会选择使用UPLC。

液-质联用技术是将高分离能力的液相色谱与高检测能力的质谱进行有效结合,这种方法可直接得到样品的保留时间、质核比、碎片离子等信息,可直接通过数据库对比及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不同图谱中的差异性物质进行推测,同时获得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的成分信息,从而进一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金华等采用UPLC-ESI-MS技术对金芪降糖片中16种入血的原型成分进行了确认,覃小丽等[12]采用UPLC-Q-TOF-MS技术明确了黑骨藤提取物的17种血中移行成分,这些都为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液-质联用技术弥补了HPLC用对照品进行一一比对的操作繁琐且没有目的性的缺陷。此外,一些系统自带的软件也可应用于中药体外化学成分和体内原型成分或代谢产物的快速筛选和综合分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 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应用

2.1 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途径,中药大都为天然药物,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特性,其成分种类复杂且数目繁多,中药进入人体后,成分与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分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增加了重重阻碍。血清药物化学基于入血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才是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的思想基础,药物经过胃肠道代谢后成分种类与数目大大减少,简化了中药研究的复杂性,只对入血成分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例如刺五加体外样品中可以分离得到131个成分,而灌胃后的血清样品中仅得到了12个原型成分及9个代谢成分;小柴胡汤加减提取物中共鉴定出63个化合物,而在血清中仅得到6种原型成分和2种代谢产物,都在大大减小工作量的同时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最快速有效的筛选。花青素-7-葡萄糖苷、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可能为七味消炎汤抗菌、抗炎的生物活性成分,甲基伪麻黄碱、苯甲酰安息香碱、苯甲酰基乌头碱和美沙康碱可能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药效物质基础,这些均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得以证明。

2.2 阐明中药炮制理论

中药在使用前常根据其用药目的或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炮制,使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达到不同的药用目的,但是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不同药效作用的机制尚不能完全清楚,且药效变化与成分变化之间的关联性也缺乏依据。Wang等建立了一种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方法,用于筛选和分析正常和急性血瘀大鼠口服生大黄或酒大黄后血清中吸收的生物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初步鉴定了16种化合物,主要包括II期代谢物。首次从血清药物化学水平探讨了中药炮制所致药理作用变化的可能解释。而后又有学者陆续对百部蜜炙、山茱萸酒炙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血清药物化学为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思路及技术手段。

2.3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机制

中药复方为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手段,以整体观为核心,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将不同的药物配合使用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其临床疗效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取得大众的认可,但关于中药复方药味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不能仅仅依靠传统中医理论来说服大家。陈丹阳等对肾康方全方及方中各味药物的含药血清图谱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复方中的入血成分并不是各药味入血成分的简单相加。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以对入血成分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血中移行成分之间彼此消长的规律,对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进行推测,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复方的作用机制,更加深刻的诠释复方配伍的科学性、合理性。李骅对双丹方的组方机制进行了研究,以丹参中的主要成分丹参素配伍丹皮中的主要成分丹皮酚对原方进行模拟,表明二者配伍具有显著的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且丹参素能使丹皮酚吸收入血加快,作用时间延长,在心、脑等靶组织中的浓度也显著提升,揭示了双丹方的配伍机制。此外,六味地黄丸、酸枣仁汤、茵陈蒿汤等方剂的配伍机制也通过不同配伍方式的血清药物化进行了研究。

2.4 建立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有效成分复杂,单一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其临床功效,且中药质控指标与其临床功效之间也缺乏明确的关联性,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为国际社会所认可。Zhang等为了更有效合理的控制三子固本颗粒的质量,对其进行了血清药化研究,发现15批样品口服给药后血液中均检测出没食子酸和车前草素,表明了这两种成分作为三子固本颗粒剂质量控制的生物标志物的合理性。Chen等通过对黄芪颗粒的含药血清进行分析,认为花青素-7-O-β-D-葡萄糖苷、降钙素、花青素、黄芪皂苷Ⅳ和香豆素可能具有药理活性,确定为黄芪颗粒质量控制的生物标志物,并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的HPLC-DAD-ELSD法同时测定这5种成分。在血清药物化学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可以提高中药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体系走向国际化。

2.5 促进新药的开发

以经典方剂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加减药味,或以现有方剂为基础,进行处方优化,或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动植物药和矿物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纯化研发新药,均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手段。中药血清药化可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最直观的体现,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一条最为便捷的途径。以王喜军为核心的团队在血清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利用大孔树脂对越橘的入血成分进行定向制备,获得的有效部位群可测成分达70%以上,用于治疗急慢性呼吸系统的感染,并以此为基础申报了五类新药。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药物评价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血清重金属代谢产物大黄酸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推荐阅读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