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cnas证书 cnas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健康生活呼唤化学突破

发布时间:2021-02-26 14:00 编辑者:夏德婷

“传染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贫穷国家难以负担或分发昂贵的现代药物,富裕国家疾病耐药性问题正呈指数式增长,非传染性疾病在老龄化人群中越来越普遍,给公共医疗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化学将可能提供解决方案。”对于当前人类面临的健康新挑战,《化学,为了更健康的生活》白皮书给出了坚定的回应。

人类健康面临新挑战

白皮书提出,从疾病诊断到新药研发以及制药行业创建等,化学家和化学科学一直是现代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过去100年里稳步提升人类的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但是,目前人类健康仍面临非常多的挑战。

在疾病方面,由于缺乏充足且廉价的药物和疫苗,传染病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居民的主要死因。鉴于细菌性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性提升和新病毒株的不断出现,传染性疾病同样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非传染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当前药物无法治愈,只能控制。

在诊断方面,目前亟须提升早期诊断能力、改进监测疾病方法。全球有超过330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但只有10%知道被感染。每年有880万新增结核病例,其中许多是未确诊的。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不但让患者受益,还可确保资源有效利用,限制传染病传播。对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则需要能够更早检测的新技术,以便医护人员在病情发展早期阶段就介入治疗。

在药品方面,新药开发越来越难。据估计,当前为市场带来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是30亿美元,而5年前是11亿美元。制药企业筛选约30万个化合物才能确定一个候选药物,但90%的候选新药可能在临床试验环节中被淘汰,少数能够进入市场的新药中,绝大多数不能产生足够投资回报。高投入和高难度让制药行业即使预测到微生物耐药性迅速增加会引发灾难,但还是会放弃研发抗生素。

化学迎来新机遇

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届CS3高峰论坛主席张礼和表示:“所面临挑战的关键在于对生命过程和疾病进展缺乏分子水平上的理解,也缺乏先进的工具、方法来检测和治疗疾病,并验证药物靶标。这些问题有望在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答案。”

据介绍,现代医学的发展依赖于化学进步。化学研究可以为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提供其基本分子过程、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生物大分子鉴别的化学探针、高效化学试剂和药品以及创新的筛查和诊断方法,促进医疗研究取得更大成果。化学家通过开发新的化学枝术和工具,研究更灵敏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快地诊断和更有效、微创地监测疾病,而新药物的研发也需要由前沿化学和对生命分子过程的完整了解提供支持。

白皮书探讨了化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巨大价值后指出,化学科学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将面临以下机遇:提供对生物系统中由于分子机器故障而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层次的深入了解;帮助了解基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非传染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改进目前疾病诊断方法,包括开发新的革命性的实时诊断技术和分子成像技术等;扩大用于探索新药的生物靶标和化合物筛选范围,提高药物开发效率和成功机率;开发个性化治疗所需的下一代针对性药物;通过运用创新性化学技术,实现药物研发过程绿色、低碳;采用可持续化学手段生产医药产品,降低药品成本。

把握机会需持续合作

白皮书指出,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共同努力,提供一个可以应对21世纪健康挑战的新的全球医疗创新系统,而不应把全球健康问题只留给自由市场去解决。化学家有克服上述挑战的能力和洞察力,但许多机会需要持续的合作研究。如果没有世界各国政府改善全球医疗现实的承诺,白皮书提出的解决方案就难以实现。其中,为化学科学基础研究提供财政支持至关重要。

白皮书建议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应进行数据共享,如调查数据独占和知识产权保护对药物研发的影响,建立化学数据报道普遍接受的标准,并将其纳入监管;各国政府把实现数据共享作为得到与研究相关减税优惠的前提。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合作,如鼓励制药行业和学术界改进其在新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的合作;推动大学各部门和非学术性政府研究机构间进一步联合;通过稳定的资金来源,启动各学科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跨学科广泛合作。

此外,还应加强核心设施建设。譬如,建立10个相互联系的国际公共—私营药物研发中心,专注于目前被制药行业忽视的临床需求;建立允许国际访问的各国家筛选中心间的免费网络;建立集中和可自由访问的化合物库和化合物筛查库;建立旨在提高各国药品监管机构监管权威性的全球培训中心。

最后,必需的教育不可忽视。应确保化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在生物学和化学合成两方面都受到充分培训,以便化学家与其他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开展合作。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细菌分子化学生物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推荐阅读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