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cnas证书 cnas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镰刀菌的形态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3-11-18 19:13 编辑者:陈丹

镰刀菌的有性时期分别属于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的赤霉属(Gillerella)、丛赤壳属(Nectria)、丽赤壳属(Calonectria)和小赤壳属(Micronectriella)等。除Gillerella zea 极为常见和易培养外,大部分种类在培养基上较少形成子囊壳,而且有些种类至未发现有性时期,因此在镰刀菌鉴定上主要根据无性时期的形态特征。

1、孢子特征

(1)小型分生孢子:形态多样,多为单细胞,少数为1-3分隔。形状有卵形、椭圆形、肾形,少数为瓜子形,梨形,纺锤形,哑铃形,披针形等。有的种类只有1-2种形状,有的种类具有多种形状,而有的种类缺乏小孢子或小孢子极少,或者只有在不良环境中产生。小孢子形成于气生菌丝上,着生方式有单生,串生,假头状着生。

(2)大型分生孢子:散生于气生菌丝上或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粘孢团及粘滑层中。形状多样:有马特型、美丽型、镰刀形、桔瓣形、长筒形、纺锤形等。大孢子顶胞形状有锥形、锲形、鸟嘴形、渐尖、钝形等;基胞为有或无足跟。大型分生孢子的分隔数多为3-10分隔,有的分隔数更多。隔膜也不一样,有的分隔明显,而有的分隔不明显。产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的孢子形态比气生菌丝上的典型和稳定。

(3)厚垣孢子:镰刀菌的厚垣孢子形成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中,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壁光滑或有突起,绝大多数无色,少数为褐色,肉桂色,多生于菌丝的顶端或中间。有的由大孢子部分细胞膨大直接形成。厚垣孢子的有无在镰刀菌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厚垣孢子的形状、着生方式等性状被认为是次要的。

2、菌核

个别种生长后期可产生菌核,颜色有黄色、白色、紫色、红色、绿色等。菌核的形状多为球形,单生或丛生。

3、产孢细胞

产孢细胞是鉴定镰刀菌的一个重要依据。Booth(1971)提出镰刀菌的4种产孢细胞。

(1)简单瓶梗:瓶梗顶端只有一个产孢细胞。

(2)多出瓶梗:在同一个瓶梗上具有两个或多个产孢孔口。

(3)多芽产孢细胞:一个产孢细胞上相继形成多个产孢位点,每个产孢位点以吹泡式产生全壁芽殖式分生孢子。

(4)层出瓶梗:从原产孢细胞顶端的孔口内向前生出一个新的产孢细胞,使产孢位点向前推移,产孢重复进行。

观察产孢细胞应该在培养初期,这时菌丝较稀疏,容易发现产孢细胞。透明度大的培养基较利于产孢细胞的观察。

4、子实体类型

分生孢子座:由分生孢子梗聚集形成的小垫,其上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座的外形在培养中与假粘分生孢子相同,与后者的区别为基部有薄壁组织构造的子座或仅有错综的菌丝。分生孢子座在培养中生于气生菌丝体上或在基物的底部,为蓝色、浅紫色、橙色或桂色。

粘分生孢子团:粘分生孢子团与分生孢子座的区别在于大型分生孢子在其上面成为粘液层,而基部无薄壁组织的子座;有的几乎无气生菌丝,像酵母菌落,有的如小丘状,形成不规则的一块块。

5、镰刀菌毒素

镰刀菌毒素种类较多,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来讲,主要有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 trichothecenes,CTCs)、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丁烯酸内酯( butenolide)和伏马菌素( fumonisinsFB)等毒素。

镰刀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按其化学结构和毒性可以分为四类,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串珠镰刀菌素。

镰刀菌常见产毒霉菌有九个种,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雪腐镰刀菌(F. nivale)、梨孢镰刀菌(F. poae)、拟枝孢镰刀菌(F. sporotricoides)、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茄病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

相关链接: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伟业计量

本文章来源于——《百度百科》,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推荐阅读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关闭
大抽奖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