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地黄传统入药部位块根的不同部位其主要活性成分积累有一定差异。谢彩侠等比较了地黄“85-5”“1706”“北京1号”“沁怀”“QH-1”“白选”6个品种生育期内菊花心与非菊花心中梓醇、毛蕊花糖苷、地黄苷A、地黄苷D等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85-5”和“1706”2个地黄品种中菊花心部位的梓醇含量远高于非菊花心部位,而“北京1号”与“QH-1”地黄则是非菊花心部位明显高于菊花心部位;“85-5”“1706”和“QH-1”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在菊花心部位的含量明显高于非菊花心部位,其余种质分布较均匀;“沁怀”和“北京1号”地黄块根非菊花心部位中地黄苷A含量明显高于菊花心部位;“85-5”“北京1号”和“1706”地黄块根非菊花心部位中地黄苷D含量均明显高于菊花心部位,其他种质差异不大。由此可见,地黄菊花心部位和非菊花心部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与种质有关。李先恩等研究发现“国林一代”中“疙瘩”部位梓醇含量最高,中间部位次之,“笼头”和尾部位较少。
地黄药用部位与非药用部位中活性成分也存在差异。许继承等采用HPLC法测定地黄叶、生地黄、熟地黄中梓醇含量,结果发现梓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地黄(1.424%)、熟地黄(1.254%)、干地黄叶(0.993%)、鲜地黄叶(0.107%);王娟娟等采用HPLC法测定地黄叶与块根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结果表明,梓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地黄嫩叶(14.922%)、老叶(4.929%)、新鲜块根(3.333%)、干叶(1.553%),毛蕊花糖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叶(1.007%)、干叶(1.003%)、嫩叶(0.956%)、新鲜块根(0.028%),2种成分在叶中含量明显高于块根。此外,张艳丽从地黄叶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17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出来,如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齐墩果酮酸、熊果酸等,黄酮类化合物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等。于文娜等研究发现地黄花不同部位环烯醚萜苷类含量差异显著,但梓醇含量均较高,在地黄花瓣、地黄花梗、地黄花托中的含量分别为9.52%、7.65%、5.00%,毛蕊花糖苷含量分别为0.53%、0.13%、0.36%,益母草苷含量分别为0.09%、0.11%、0.19%。
地黄是大宗常用药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动态研究,不仅有利于生产安全、稳定、优质、可靠的中药材,亦有利于对地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中药材的品种直接影响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地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对地黄品质评价的文献较多,但多局限于少量品种资源的评价,同时所评价的资源中可能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从而使得不同文献中的数据缺乏比较性。因而应对地黄品种资源进行充分搜集,加强对地黄种质资源的考察、鉴定和整理,系统地对地黄品种资源进行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的比较,筛选优质的地黄种质资源作为当地的主栽品种。
怀地黄作为道地药材,其品质较非道地产区地黄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地黄种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种植一茬需要间隔8年以上才能再次种植,因而限制了地黄在道地产区的生产。为此,地黄的种植不断向道地产区周边地区发展,并被引种到甘肃、新疆等地。怀地黄的道地性与道地产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紧密相关。因而有学者以道地产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基础,对地黄种植的生态或生产适宜区进行了分析,这为避免盲目引种、获得优质高产的地黄药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古法熟地黄九蒸九晒的炮制过程中,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且无论清蒸法还是酒蒸法,均以第3次、第4次和第6次蒸晒所得熟地黄的相关物质的量呈较大的波动。药理研究表明,一蒸一晒和九蒸九晒所得熟地黄对正常雌性大鼠的排卵作用不同,前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后者则存在排卵功能上有一定优势。不同炮制方法和条件使地黄化学成分发生质或量的变化,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功效,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应加强地黄加工、炮制的研究和规范的制订与执行,确保药材质量和疗效。此外,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考虑出发,随着其加工、炮制的条件和程度不同,其所得产品是否有功效和临床应用,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扩大地黄用药范围。
地黄传统上以其体形大小和横断面“菊花心”比例来判断其品质优劣,《本草从新》云:“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良”。怀地黄“北京1号”HPLC指纹图谱数据的分析表明,菊花心部位的化学质量特征明显不同于非菊花心,但在“85-5”和“白选”2个品种中菊花心和非菊花心部位化学质量特征差异较小,即这种差异性因地黄种质不同而异。因而地黄菊花心以及疙瘩、开裂等外观性状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以及这些性状与品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为揭示地黄道地性特征提供依据。
地黄叶、花和种子在《本草纲目》已有药用记载:“叶主治恶疮似赖、十年者,捣烂日涂,盐汤先洗。实四月采,阴干捣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功同地黄效等。花为末服者,功同地黄。”而现代大量研究也表明,地黄叶、花中含有丰富的环烯醚萜苷、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并且含有的梓醇、毛蕊花糖苷等明显高于块根。但是地黄生产实际中,花和叶等地上部位常被丢弃,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因此,应加强对地黄非药用部位的开发研究,使地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安徽农业科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中药需经过炮制方可入药,中药炮制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作为基础,根据药材的性质以及配药、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药方式,坚持辨证原则对中药予以加工和处理。中草药经过不同方法加工后,其化学成分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进而影响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临床疗效。中药药物性质、炮制方法以及治疗需求的差异化使得中药炮制技术不断发展。
了解更多> >查阅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当归六黄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概述。当归六黄汤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糖苷类、苯酚类及其它化合物;组方配伍后,成分间会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当归六黄汤具有抗炎、抗菌、抗肝纤维化、抗胰岛素抵抗、降血糖、免疫调节等作用。
了解更多>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据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白薇性寒,味苦、咸,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等多种功效,可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等病症的治疗。
了解更多> >化学成分是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的质和量是动态的。同一物种化学成分的质和量受种质、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及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地黄在我国用药历史悠久,疗效好、临床用量大,是我国的大宗药材。对地黄化学成分进行动态研究,不仅有利于生产安全、稳定、优质、可靠的中药材,亦有利于对地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资源化学的角度出发,对地黄种质、产地、加工炮制及组织部位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变化进行综述,为地黄种质资源的系统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了解更多> >地黄是大宗常用药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动态研究,不仅有利于生产安全、稳定、优质、可靠的中药材,亦有利于对地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中药材的品种直接影响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地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目前对地黄品质评价的文献较多,但多局限于少量品种资源的评价,同时所评价的资源中可能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从而使得不同文献中的数据缺乏比较性。因而应对地黄品种资源进行充分搜集,加强对地黄种质资源的考察、鉴定和整理,系统地对地黄品种资源进行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的比较。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