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每20个样品带入加标样品(加标量选取限量指标附近点)进行同时检测,加标回收率满足GB/T27404-2008,附录F 中关于加标量<0.1 mg/kg,回收率应在60%-120%之间的要求;对10%的样品进行平行实验,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10%,并同时做空白试验,确认不含干扰毒素检测的组分。
数据库的建立采用EXCEL2003, 统计方法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性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样品中任意一种毒素含量大于方法检出限即判定该样品AF阳性,样品中所有检测毒素之和为该样品AF含量。
此次调查共采集到植物油160份,有7份检出黄曲霉毒素,检出率为4.37%,样品的浓度范围为0.025-1.116 μg/kg,浓度均值为0.441 μg/kg,样品检出浓度均远低于GB2761-2017限量要求,7份阳性样品中有5份是花生油,2份为菜籽油,其他大豆油、调和油、和香油中均为检出阳性样品。
植物油主要受AFB1和AFB2的联合污染,AFB1的检出浓度和检出率均大于AFB2,并且阳性样品一般都会受AFB1的AFB2的联合污染,差别在于浓度不同。此类产品中基本上无AFG1和AFG2污染的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
表3显示不同年份植物油样品的AF污染情况略有不同,检出率2020年较2019年俩类产品多略有增加,检出浓度2020年较2019年有所下降,检出率与浓度无明显规律。
由表4可知:来自商超的样品未检出样品样,餐饮店(12%)的阳性样品率较高,粮油店(6.66%)次之,生产企业(4.44%)也有较小比例的阳性样品检出。检出浓度来自生产企业与来自餐饮店和粮油店样品有差异较大,主要是油的品种不同,汉中的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的是菜籽油,其他渠道的阳性样品多为流通领域销售的花生油。
本次调查的样品来源渠道主要为商超、粮油市场、生产企业和部分餐饮店,基本上覆盖了居民购买和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渠道,结果显示,7份阳性样品中无超标样品,其中有2份(1.25%)菜籽油来自于生产企业,剩余5份(3.12%)为来自粮油店和餐饮点的花生油。主要原因为大型商超有严格的进货查验制度和良好的仓储条件,大品牌和企业对产品质量把控严格,都能有效控制污染,所以未检出阳性样品,粮油店、餐饮店存在储存环境中可能存在有效通风不足、温湿度不好控制的情况,导致AF污染风险提高。
从储存角度分析,收获后的粮食需经过充分的晾晒,水分在安全范围内方可储存和运输。菜籽成熟收获在4月前基本完成,在此时间段,汉中地区气候干燥凉爽,菜籽收获后一般榨油存放,不易被毒素侵染。本次调查的阳性样品中主要为花生油(花生油在当地居民饮食习惯中占比较少),菜籽油中偶尔有阳性样品但检出浓度极低,其他类型的植物油中未发现阳性样品,可以看出汉中地区的植物油黄曲霉毒素染情况较轻,属于低风险的产品。以往研究也指出,食用油中AF污染严重的是花生油,尤其是农村地区、小作坊的土榨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现象严重。
此次调查还以下几点积极的意义:1、植物油中AF 的监测为监管提供参考,在种植、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在种植期间合理耕作、使用农药,在生产企业进行良好的生产规范,在储藏过程中有效控制温湿度,控制油菜籽的水分含量可有效避免毒素污染,防范风险。2、近些年,各国关于食品中AF的限量分类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格,美国FDA食品中AF的限量为10μg/kg,日本《食品卫生法》中要求所有食品中的AF含量不得超过10μg/kg,欧盟对于油料的AF的限量为15μg/kg。我国,在GB2761-2016仅对AFB1限量做了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完善毒素限量标准,准确科学的评价植物油中毒素的含量水平是发展趋势。3、全面地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渠道的植物油中AF含量,有助于监管部门了解并重点防范食品安全高风险点,帮助居民了解本地区食品安全的状况,增强消费信心。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油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近日,玉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饼干、餐饮食品、糕点、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罐头、蔬菜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水产品、饮料、糖果、酒类、食用农产品、调味品等15类257批次食品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共抽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257批次,涉及食用农产品、糕点、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3个大类5批次,检出黄曲霉毒素、菌落总数、恩诺沙星、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
了解更多> >对挂面中潜在危害物质风险进行分析,对最相关的危害物质进行危害程度排序。方法基于全国2015~2017年的挂面危害物检测数据,利用决策树法将挂面潜在危害物质进行排序。建立了3个决策树,分别对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和生物毒素进行排序。将监测物质分为高、中、低优先级,以利于在风险评估时确定优先考虑的次序。
了解更多> >对挂面中潜在危害物质风险进行分析,对最相关的危害物质进行危害程度排序。方法基于全国2015~2017年的挂面危害物检测数据,利用决策树法将挂面潜在危害物质进行排序。建立了3个决策树,分别对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和生物毒素进行排序。将监测物质分为高、中、低优先级,以利于在风险评估时确定优先考虑的次序。
了解更多>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其广泛存在于棉籽、玉米、花生、坚果类食品和饲料中,严重威胁人类及禽畜的健康,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控制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我国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粮油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值,其中玉米、玉米面及玉米制品限量值为20μg/kg。
了解更多> >本次研制的玉米全粉中黄曲霉毒素B1标准物质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准确,该标准物质已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审批,编号为:GBW(E)100386。可适用于相应粮食类生产的质量控制、校准测量仪器、考核人员操作水平等,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