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好友领红包

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生物饲料及其替代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技术研究进展(二)

发布时间:2020-12-15 15:01 编辑者:余秀梅

1.3.3  发酵棉籽粕的应用
    
孙焕林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棉籽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饲粮中添加2%、5%、8%的发酵棉籽粕,与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相比,粗蛋白质、钙、磷的表观消化率明显提高,8%发酵棉籽粕组的以上各营养物质代谢率最高;5%发酵棉籽粕组的平均日增重和8%发酵棉籽粕组的饲料报酬最高;8%发酵棉籽粕组的肉鸡屠宰率最高。 

王朝阳等研究了饲粮中添加2%、5%和8%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棉籽粕对黄羽肉鸡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肉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肌肉pH45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棉籽粕饲粮),8%发酵棉籽粕组肉鸡屠宰率最高;各试验组肉鸡胸肌脂肪含量提高,5%和8%发酵棉籽粕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腿肌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2%~8%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棉籽粕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羽肉鸡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等屠宰性能,并且随发酵棉籽粕添加量的提高,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提高效果越好。Wang等研究表明,肉鸡前期饲粮中添加8.9%、后期饲粮中添加7.5%的发酵棉籽粕替代豆粕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是前期饲粮中添加17.9%、后期饲粮中添加15.1%的发酵棉籽粕对肉鸡生长性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魏莲清等研究发现,在饲粮中添加6%发酵棉籽粕可显著降低白羽肉鸡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并降低了42日龄肉鸡皮下脂肪厚度。此外,发酵棉籽粕调节脂
代谢的作用效果与发酵棉籽粕添加量有关,因为发酵棉籽粕可调节脂肪氧化和脂蛋白酯酶等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 

罗远琴等研究了富含棉籽肽的发酵棉籽粕(枯草芽孢杆菌和扣囊复膜酵母混菌发酵)对爱拔益加(AA)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对照组添加6%棉籽粕,试验组分别添加4%、6%、8%富含棉籽肽的发酵棉籽粕,结果表明,肉鸡饲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富含棉籽肽的发酵棉籽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免疫性能,其中6%添加组(饲粮棉籽肽含量12.20g/kg)效果最优,而8%添加组(饲粮棉籽肽含量16.27g/kg)对肉鸡免疫性能有一定抑制作用。魏莲清等研究了饲粮中添加3%、6%和9%用热带假丝酵母发酵制得的酵棉籽粕对白羽肉鸡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发现其可通过提高肉鸡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表观代谢能,增加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促进机体的蛋白质沉积,且6%添加量效果最优,生长前期添加效果优于生长后期。

1.3.4  其他发酵杂粕等的应用
    
李百安等研究了花生粕和发酵花生粕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组成和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鱼粉含量为6%的罗非鱼饲料中,用花生粕替代1/3鱼粉且发酵花生粕替代2/3鱼粉时,罗非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肠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用花生粕替代1/3鱼粉且发酵花生粕替代全部鱼粉时,对罗非鱼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以花生粕、发酵花生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后,对罗非鱼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花生粕和发酵花生粕可分别替代鱼粉用量的1/3和2/3。宋鹏等研究了5%、10%和15%发酵芝麻粕(替代11.8%、23.5%和35.1%菜籽粕蛋白)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发酵芝麻粕替代草鱼饲料中11.8%~23.5%的菜籽粕蛋白时,鱼体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均有上升趋势,同时可改善草鱼的肠道形态结构,优化肠道菌群组成,并上调肠道中小肽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
    
李冰等研究获得棕榈仁渣最佳发酵工艺,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产物的含水量及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和磷含量分别为16.20%、7.20%、7.61%、26.20%、5.20%、0.38%和0.26%,总菌落数为9.0×107CFu/g;将此发酵产物替代部分传统粗饲料中的玉米秸秆饲喂肉牛,肉牛健康状况良好,饲料消化吸收利用率高,育肥效果显著。
    
易春霞等研究了以玉米黄粉和玉米胚芽粕为底物的发酵饲料替代10%基础饲粮对大午金凤蛋鸡生长性能、蛋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饲料可溶性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42.06mg/g增加到118.32mg/g,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加了25.7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期平均产蛋率显著增加,破损蛋率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降低;试验组后期平均产蛋率增加了3.85%,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均显著提高,蛋壳厚度显著下降,血清ca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均显著增加。综上所述,蛋鸡饲粮中添加10%发酵饲料,提高了大午金凤蛋鸡生长性能和蛋品质,并达到了改善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效果。

1.4  发酵饲料在替代抗生素上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安全、绿色、无抗、好吃等成为产品品质的新考核指标。许多研究表明,发酵饲料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动物饲粮中,可保证饲料原料的绿色安全,同时提高肉品质,起到与抗生素类似作用,是较好的可替代抗生素使用的新型饲料。但发酵饲料在饲用抗生素替代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深入,仅吕航等综述了发酵饲料在猪生产上的替抗研究以及相关机理。
    
刘志云等研究发现,与未发酵组相比,乳酸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混合发酵的玉米-豆粕型全价固体料可显著提高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与抗生素组(40mg/kg杆菌肽锌)相比,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发酵后的全价料具有减少或替代饲用抗生素使用的能力。王玉田等研究了用屎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豆粕为主的复合发酵饲料对“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腹泻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或10%的发酵饲料分别替代30或60mg/kg金霉素,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腹泻率和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2组效果均好于对照组,而且用10%的发酵饲料替代60mg/kg金霉素组效果最佳。 

刘江英等研究了玉米、麸皮、豆粕复合发酵饲料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的影响,设计了对照组、基础饲粮+10%未发酵饲料组、抗生素组(20mg/kg硫酸粘杆菌素)和发酵组(分别用5%、10%发酵饲料替代基础饲粮中的未发酵饲料),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肉鸡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d-乳酸(d⁃la)含量显著上升,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核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抗生素组及5%、10%发酵组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说明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够通过抑制由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tlr4⁃myd88⁃traF6⁃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基因表达,从而减缓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肠道屏障受损,其效果接近20mg/kg硫酸黏杆菌素。 

李玉侠等研究了生物发酵饲料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发酵饲料组添加20%发酵饲料,抗生素组添加20mg/kg恩拉霉素,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组猪的平均日增重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和腹泻率低于对照组;发酵饲料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中igg、免疫球蛋白m(igm)、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发酵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猪的分解代谢能力,提高猪的免疫能力。

2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及其替代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技术进展

2.1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也称饲用益生菌、微生态饲料添加剂,是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对动物安全有益的活菌制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活的微生物菌体进入动物肠道后可改善微生态平衡,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消化酶或其他酶、维生素、多肽、氨基酸、脂肪酸、未知因子等,从而达到益生目的。随着微生物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和微生态制剂制备工艺的进步,目前可用于饲用益生菌的微生物种类已有多种,主要包括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和细菌等几大类。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co)于1989年公布了42种“可直接饲喂的益生菌菌种”,其中30种属于乳酸菌。我国农业部第2045号公告颁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允许使用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有34种,其中22种属于乳酸菌。此外,在国内外还陆续有新的菌种在饲料中研究和应用,如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icum)、芽孢乳杆菌(lactoBacillussporogen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等。
    
按照剂型,饲用益生菌分为水溶液剂型和固体剂型。其中,前者易利用水溶液中的营养物质继续生长代谢,因此,菌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保存期较短;后者是在添加保护剂和载体等前提下,利用低温热风、冷冻等干燥手段,将活的菌体进行慢速干燥,使其处于稳定的干燥休眠状态,再利用可饲用的物质作为填充物混合均匀,制成较为稳定的粉剂或颗粒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按照菌种组成,饲用益生菌划分为单一型微生态制剂和复合型微生态制剂;前者是以单独菌种为主要成分,辅以淀粉、无机盐等载体,发挥单一菌体的生理活性;后者是由同一或不同菌株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组成,协同发挥生理作用。

2.2  饲用益生菌优良菌株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技术
    
目前,益生菌菌株的评价主要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2个方面,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又分为体内和体外的评价。国内外对于饲用微生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技术体系还不健全,所用指标及评价方法很不一致,对于不同指标的可靠性和评价技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评价技术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从实际应用出发,如何选择科学的评价技术指标并建立评价技术规程仍是国内外有待研究的课题。比如,如何科学建立各项体内和体外评价指标的递进关系问题,以及如何确立体外评价和体内评价的对应关系问题等。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立科学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技术规程的关键,也是促进益生菌行业持续发展的
基础。
    
综合近20年来益生菌益生评价的研究报道,及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eFsa)、欧洲动物营养科学委员会(scan)、欧洲委员会(eu)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等关于益生菌益生评价的规程和指南性文件,目前已报道的体外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溶血性、胆汁盐水解酶活性、毒力因子、抗生素抗性、产有毒代谢产物、对胃黏膜蛋白的分解能力、血小板凝集、明胶液化、尿素降解等。已报道的体外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胃肠液、黏附特性、抑制有害菌活性、抗病毒活性、细胞表面特性、免疫调节、抗癌和抗诱变特性、生物膜的形成、蛋白水解酶和纤维素酶等活性和产胞外多糖等。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意义、检测方法和生产实际中可以满足的检测条件进行详细分析,笔者认为体外安全性评价指标中,溶血性、毒力因子、抗生素抗性和产有毒代谢产物等4个指标适合形成标准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外有效性评价指标中,耐人工胃肠液、黏附性、抑菌活性等3个指标适合形成标准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
    
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5年10月颁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畜禽靶动物有效性评价试验技术指南》(gB/Z31813—2015)。然而,国内外针对饲用益生菌体内有效性评价的相关体系与标准较少。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目前研究者对饲用微生物的体内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有:生长性能、蛋鸡生产性能、腹泻率、对各肠段及粪便pH与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对免疫能力的影响、对小肠绒毛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抗病原菌感染 、对肉品质的影响和对蛋品质的影响等。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饲料工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氧化丙二醛肽锌

点赞图片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推荐阅读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请设置您的密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