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复合胶体溶液的理论旋光度(复合溶液中两组分单独存在时的旋光度的加和值)随温度变化曲线与复合胶体实际测量曲线存在差异。当温度高于40℃,实际测量值略大于理论值;当温度低于40℃后,实际测定的旋光度低于理论计算的旋光度。这说明在降温过程中,同样含有大量羟基的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间通过分子间力(含氢键)发生了相互结合,形成了由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构成的新的聚集体。这种新的聚集体的生成进而导致了主要由刺槐豆胶分子、琼脂分子及其形成的琼脂双螺旋结构组成的复合胶液体系,变成了由琼脂分子及其形成的琼脂双螺旋结构、刺槐豆胶分子、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共同构成的聚集体组成的新的复合胶液体系,从而使得理论旋光度值与实测值不同。此外,从旋光度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复合样品旋光度趋于平稳的温度(约40℃)高于单纯琼脂样品的温度(约35℃),这进一步表明在复合胶体溶液降温过程中,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确实发生了相互作用,这个结果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相同。
(2)黏度分析
图2给出了多糖胶液的表观黏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随着温度的降低,所有样品的表观黏度均逐渐增大。在相同温度时,纯琼脂胶液的表观黏度值最小,混合溶液中刺槐豆胶含量的增加提高混合胶液的表观黏度。琼脂胶液的表观黏度在80℃~45℃未出现明显变化,在45℃~38℃缓慢上升,当温度低于38℃后,琼脂胶液的表观黏度开始快速增加,这表明此温度下,溶液中的琼脂分子开始形成凝胶。而复合胶液的表观黏度在80℃~45℃温度范围内随着测试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45℃~38℃范围内其表观黏度快速增大,并且随着复合体系中刺槐豆胶含量的增加,其表观黏度开始快速增大的温度点逐渐向高温方向移动。这说明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在混合胶液中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在琼脂分子聚集形成三维网络的过程中,刺槐豆胶分子参与其中,二者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促进了混合胶液体系的凝胶化过程,从而使得复合溶液的表观黏度快速增加。在测试温度范围内,刺槐豆胶溶液的表观黏度值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增大,但没有突变现象发生。
(3)凝胶骨架结构图3为琼脂-刺槐豆胶复合凝胶样品的冷冻干燥扫描电镜图。由图3可见,所有凝胶样品的骨架结构均为多孔的网状结构。随着复合胶液中刺槐豆胶含量的增加,凝胶骨架网络结构的网孔变得更加致密细小,孔壁变薄。这是因为刺槐豆胶的溶液黏度较大,不仅提高了复合胶液的表观黏度(图2),还能阻碍溶液中形成的琼脂双螺旋结构相互聚集形成较大的网孔,进而增加了凝胶的骨架网孔密度。复合凝胶形成的致密网络结构不仅可为药物的存储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且有助于延缓药物在凝胶中的释放。
(4)凝胶全质构分析(TPA)
图4是琼脂-刺槐豆胶复合凝胶全质构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随着复合胶液中刺槐豆胶含;量的增加,复合凝胶的硬度、胶黏性和耐咀性明显降低,弹性降低幅度不大,而内聚性得到明显增加。这是因为在具有自凝胶性能的琼脂溶液中,引入不具备自凝胶性能的刺槐豆胶,不仅降低了混合胶液中的琼脂含量,还因溶液黏度的增加阻碍了溶液中琼脂双螺旋结构的相互聚集,因而使所形成的凝胶空间网络结构网孔致密细小,孔壁较薄,凝胶强度与硬度下降。同时,网孔致密细小的凝胶空间网络结构也增强了原有网络结构抵抗受损、保持凝胶完整性的能力,使得凝胶的内聚性得到明显增加,凝胶变得更加细腻,持水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从而改善了琼脂凝胶易脆、泌水的缺点。这个结果也表明琼脂分子与刺槐豆胶分子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经过两年的打磨与完善,中科LIMS系统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啦!我们精心为您准备了双重福利,万元优惠券、超低折扣券、标签打印机等超多奖品和20个免费试用名额等你来抢!
了解更多> >2024年6月4日,伟业计量应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的诚挚邀请,前往其上海总部进行访问交流,并开启“手把手”精准培训。作为受邀方,伟业计量深感荣幸,10余年的合作,始于信任,忠于品质!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