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腊肉是我国一种传统自然发酵肉制品,其色泽明艳、风味独特,易加工贮藏而深受大众喜爱。然而,目前中国传统腌腊制品的生产面临许多问题,主要包括:腌制配方不合理,食盐和亚硝酸盐添加量过高;加工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生产周期长;保鲜技术单一,完全依赖高盐、低水分的保藏方法,使产品质地干硬,口感偏咸等,其中以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尤为突出。虽然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具有呈色、抑菌、改善风味口感、抗氧化等作用,然而,经常摄入会引起中毒及致癌风险,人体一次摄入0.3~0.5g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5g便导致死亡。很多研究人员致力于低盐、低硝腊肉加工工艺的改进工作,然而,目前的工艺所生产的腊肉与传统腊肉相比风味欠佳。风味是影响肉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腊肉的加工不再以贮藏为首要目的,其安全性、独特风味等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制备安全、高品质和风味好的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通过添加发酵乳杆菌RC4(能高效降解亚硝酸盐,以体积分数0.2%的接种量接种于亚硝酸盐含量为150mg/LMRS培养基中,37℃培养18h,亚硝酸盐的降解率高达96.49%,其中降解速率最快能达13.88mg/h)和植物乳杆菌B6(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的复配发酵剂、红曲红和甜菜红组合的复配天然发色剂、Nisin、维生素E以及各种调味物质,替代亚硝酸盐制得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通过对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只添加食盐腌制的腊肉、添加食盐和亚硝酸盐腌制的腊肉的感官评价、亚硝酸盐含量、总体气味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得到本试验制得的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的风味特征,评价其制备方法,为零添加亚硝酸盐腌腊制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品质优化提供参考。
发酵乳杆菌RC4、植物乳杆菌B6,两者都分离自新疆酸马奶,实验室保存;新鲜后腿肉,购于加贝超市;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其它化学试剂(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Infinite200pro全波长扫描多功能酶标仪,瑞士Tecan公司;7890B-7000C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PEN3型电子鼻,德国Airsense公司;50μmPDMS/DVB(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型萃取头,美国Supelco公司。
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试验组)制备工艺流程:选取新鲜的后腿肉→处理猪肉(1寸厚,7寸长)→腌制液的制备→腌制(4℃,12h)→风干(10℃,12h)→接种复合菌种发酵(19℃,25h)→烘干(50℃,24h)→喷洒乳酸链球菌素→冷却后真空包装→成品。
腌制液成分:食盐3%、生抽5%、黄酒2%、白砂糖2%、花椒粉1%、大蒜1%、柠檬汁1%、茴香粉0.75%、八角粉0.6%、生姜粉0.6%、桂皮粉0.6%、维生素E0.03%、0.2g/kg的红曲红和24mg/kg的甜菜红(所有辅料添加的百分含量均以肉重计)。
对照组1:添加3%的食盐腌制的后腿肉;对照组2:添加3%的食盐和0.01%亚硝酸盐腌制的后腿肉:上述两组腊肉在19℃的条件下自然发酵且不经过喷洒抑菌素处理。其余加工过程与试验组相同。
感官评价小组由20人组成,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男女比例1∶1,年龄18~45周岁,均有1年以上的腌腊肉制品感官评定经验。具体实施方法参照GB/T22210-2008《肉与肉制品感官评定规范》。所有的样品从外观、味道、气味、质地和总体可接受性5个方面进行打分,评分范围0~100,取其平均值绘制感官评价雷达图。
亚硝酸盐含量采用南京建成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
参考李迎楠等的方法测定,分别称取5g切碎的腊肉样品到样品瓶中,压盖密封,在25℃条件下水浴10min后用于电子鼻检测。
色谱条件:Vocol毛细管色谱柱(柱长60m,内径0.32mm,膜厚0.18μm);载气He流速为2.25mL/min;进样口温度210℃,不分流进样模式;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35℃,保持3min,以3℃/min上升到40℃,保持1min,再以5℃/min上升到200℃,保持20min。
质谱条件:电子电离源;接口温度230℃;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80℃;质量扫描范围设定为40~600u;采用全扫描模式。
定性分析:质谱数据经计算机检索,与NIST14标准谱库相匹配,仅报道得分大于80(总分为100)的鉴定结果。
定量分析: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按下式计算(内标物为2-甲基-3-庚酮)。
式中:CX—未知挥发性化合物含量,μg/kg;C0—内标化合物质量浓度,μg/μL;V0—内标化合物进样体积,μL;SX—未知挥发性化合物峰面积,AU·min;S0—添加内标化合物峰面积,AU·min;m—试样质量,kg。
采用OAV评价各化合物对腊肉总体风味的贡献;0.1<OAV<1,说明该物质对总体风味有修饰作用;OAV>1,说明该物质可能对总体风味有直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OAV越大说明该物质对总体风味贡献越大。OAV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C—物质含量,μg/kg;T—感觉阈值,μg/kg。
采用电子鼻自带软件Winmuster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作图,使用IBMSPSSStatistics21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采用x-±s表示,使用Duncan’sMultipleRangeTest进行多组样本间显著性差异分析,差异显著水平设置为P<0.05。试验结果采用Origin8.5作图。所有指标均重复测定5次。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
相关链接:亚硝酸盐,乳酸链球菌素,聚二甲基硅氧烷,鼠伤寒沙门菌
采用发酵乳杆菌RC4、植物乳杆菌B6、红曲红、甜菜红、nisin、维生素E以及各种调味物质替代亚硝酸盐制得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测定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只添加食盐腌制的腊肉、添加食盐和亚硝酸盐腌制的腊肉的感官评分、亚硝酸盐、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电子鼻检测3种腊肉在挥发性风味上的差异及香气活力值(OAV),分析、评价各化合物对腊肉总体风味的贡献。
了解更多> >采用发酵乳杆菌RC4、植物乳杆菌B6、红曲红、甜菜红、nisin、维生素E以及各种调味物质替代亚硝酸盐制得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测定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只添加食盐腌制的腊肉、添加食盐和亚硝酸盐腌制的腊肉的感官评分、亚硝酸盐、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电子鼻检测3种腊肉在挥发性风味上的差异及香气活力值(OAV),分析、评价各化合物对腊肉总体风味的贡献。
了解更多> >采用发酵乳杆菌RC4、植物乳杆菌B6、红曲红、甜菜红、nisin、维生素E以及各种调味物质替代亚硝酸盐制得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测定零添加亚硝酸盐腊肉、只添加食盐腌制的腊肉、添加食盐和亚硝酸盐腌制的腊肉的感官评分、亚硝酸盐、挥发性风味物质,并用电子鼻检测3种腊肉在挥发性风味上的差异及香气活力值(OAV),分析、评价各化合物对腊肉总体风味的贡献。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