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根据表1所示,SFP的分子质量在101.5~701.0ku之间,总糖含量为56.42%,蛋白质含量为3.26%,硫酸基含量为21.07%,未检测到糖醛酸。根据单糖组成的结果可知,糖醛酸含量极低。因此化学法未能检测到糖醛酸,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藻类生长环境、岩藻聚糖硫酸酯处理方法的不同造成的。
由图1可知,SFP由甘露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岩藻糖组成,物质的量比分别为3.96%,0.37%,0.42%,27.20%,68.05%。其中,岩藻糖含量最高,半乳糖、甘露糖的含量次之,这与近年来报道的海藻岩藻聚糖的单糖组成相近,表明SFP为岩藻聚糖的一种。
由表2可知,不同Fuc/Cs比例下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在330~450nm之间。当Fuc/Cs比例为1.4:1时。纳米粒子粒径最小;当比例为0.6:1时,粒径最大。Zeta电位的范围为27~31mV,PDI的范围为0.2~0.29,表明纳米溶液体系稳定。Fuc复合率的范围为85%~93%。并随着Fuc/Cs比例的增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Fuc与Cs的结合量达到饱和。
测定制备的纳米粒子在人工胃液中粒径、Ze-ta电位、PDI、Fuc复合率的变化,结果如图2~5所示。在0,1,2,4,6h时,纳米粒子的粒径为330~470nm,Zeta电位为25~32mV,PDI为0.18~0.29,Fuc复合率为84%~95%,相对于初始状态变化不大。说明纳米粒子在人工胃液环境中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测定制备的纳米粒子在人工肠液中粒径、Ze-ta电位、PDI、Fuc复合率的变化,结果如图6~9所示。粒径在1h后均增大至1μm以上,表明纳米粒子发生膨胀。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PDI增大,表明纳米体系不稳定。当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Fuc复合率显著降低,这是由于在碱性环境中,壳聚糖质子化消失致使纳米粒子膨胀或裂解。当Fuc/Cs比例为1.4:1时,复合率最低降至36%,说明大量岩藻聚糖硫酸酯被释放出来,纳米粒子被破坏。当Fuc/Cs比例为1.0:1和1.2:1时,Fuc复合率相对稳定。
本文从羊栖菜中提取得到岩藻聚糖硫酸酯,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单糖组成、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硫酸基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初步表征其结构特点。以此岩藻聚糖硫酸酯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聚电解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不同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比例的纳米粒子。通过测定纳米粒子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粒径、zeta电位、PDI、岩藻聚糖硫酸酯复合率的变化来评价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筛选出在人工胃液中稳定性良好,在人工肠液中解聚性良好的纳米粒子。根据模拟消化的结果可知,在人工胃液环境中,当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制备得到的纳米粒子溶液粒径、Zeta电位、PDI、Fuc复合率变化不大,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但是在人工肠液环境中,粒径、Zeta电位、PDI、Fuc复合率变化显著,纳米粒子稳定性大大降低,尤其是当比例为1.4:1时,Fuc复合率降至36%,纳米粒子被显著破坏。因此,当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壳聚糖纳米粒子Fuc/Cs比例为0.6:1,0.8:1,1.4:1时,在人工胃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人工肠液中表现出良好的解聚性,可作为潜在的口服药物运载体系,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食品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自1910年酶的固定化研究开始,酶的固定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酶的固定化新型载体层出不穷。人们常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同定化载体,不仅要求它的同定化性能好。比如食品领域就要求高安全性能、无污染性、经济实用性等。根据固定化载体的组成成分可将其基本分为以下3大类:无机载体(硅藻土、活性炭、多孔陶瓷、玻璃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淀粉、海藻酸钠、纤维素等和合成有机材料(常见的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氧化石墨烯等。
了解更多> >自1910年酶的固定化研究开始,酶的固定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酶的固定化新型载体层出不穷。人们常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同定化载体,不仅要求它的同定化性能好。比如食品领域就要求高安全性能、无污染性、经济实用性等。根据固定化载体的组成成分可将其基本分为以下3大类:无机载体(硅藻土、活性炭、多孔陶瓷、玻璃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淀粉、海藻酸钠、纤维素等和合成有机材料(常见的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氧化石墨烯等。
了解更多> >为进一步分析壳寡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采用酶法制备工艺获取组分清晰的壳寡糖,化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4h、加酶量120U/g,结合乙醇沉淀、超滤和纳滤联用的工艺获得聚合2~4的壳寡糖。比较评价壳寡糖及其与阿霉素联用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其中作用最明显的人乳腺癌MDA-MB-231的细胞生存率降低20%。利用细胞迁移实验和激光共聚焦分析机制,得出壳寡糖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并促进阿霉素入核。
了解更多> >为进一步分析壳寡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采用酶法制备工艺获取组分清晰的壳寡糖,化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4h、加酶量120U/g,结合乙醇沉淀、超滤和纳滤联用的工艺获得聚合2~4的壳寡糖。比较评价壳寡糖及其与阿霉素联用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其中作用最明显的人乳腺癌MDA-MB-231的细胞生存率降低20%。利用细胞迁移实验和激光共聚焦分析机制,得出壳寡糖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并促进阿霉素入核。
了解更多> >为进一步分析壳寡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采用酶法制备工艺获取组分清晰的壳寡糖,化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4h、加酶量120U/g,结合乙醇沉淀、超滤和纳滤联用的工艺获得聚合2~4的壳寡糖。比较评价壳寡糖及其与阿霉素联用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其中作用最明显的人乳腺癌MDA-MB-231的细胞生存率降低20%。利用细胞迁移实验和激光共聚焦分析机制,得出壳寡糖可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并促进阿霉素入核。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