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1)不同基原鹿茸特有性:宋代《梦溪笔谈》记载:“鹿茸利补阴。凡用茸,无乐太嫩,世谓之茄子茸,但珍其难得耳,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唯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说明古代本草记述的鹿茸和现今所用的梅花鹿茸相吻合。梅花鹿茸为主流品种,历史悠久,马鹿与梅花鹿同属且亲缘关系近,但本草文献中少有记载,有学者认为马鹿茸在我国被应用至少有二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关梅花鹿茸和马鹿茸药理活性差异的报道较少。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实现梅花鹿茸和马鹿茸的鉴别。魏艺聪等建立了基于COI和SRY序列的梅花鹿、马鹿和杂交鹿鹿茸的分析鉴别方法,该方法稳定、可靠,能用于梅花鹿、马鹿和杂交鹿鹿茸的鉴别。地方标准DB22/T 2600-2016也建立了PCR鉴别梅花鹿、马鹿茸片的方法。本课题组对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核苷、硫酸软骨素、生物胺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及分析,未发现二者有显著性差异。杨秀伟等研究表明,梅花鹿茸中次黄嘌呤含量较马鹿茸低,但梅花鹿茸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比马鹿茸高2倍。
(2)不同形态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本草图经》载:“鹿茸……今有山林处皆有之、四月角欲生时,取其茸,阴干,以形如小紫茄子者为上。或云茄子茸太嫩,血气犹未具,不若分岐如马鞍形者有力。茸不可嗅,其气能伤人鼻”。《本草图经》插图(图3)中鹿茸呈茄子形,又无分叉等形态,结合文中“形如小紫茄子”“马鞍形者有力”等描述,可见历代沿用的鹿茸与今商品鹿茸的梅花鹿二杠茸相吻合。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不同形态鹿茸包括梅花鹿二杠茸、三岔茸和马鹿三岔茸、四岔茸,此外,梅花鹿初次生长的毛桃茸也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同一鹿茸药材,不同形态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是Q-Marker特有性的重要体现。本课题组前期对梅花鹿毛桃茸、二杠茸和三岔茸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多糖、生物胺、核苷、硫酸软骨素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含量测定及分析,发现不同形态鹿茸中硫酸软骨素、氨基酸等9类成分均呈现出二杠茸含量最高,三岔茸其次,毛桃茸含量最低的规律。原因可能是毛桃茸源于未成年雄鹿,其生长发育不完全,营养物质率先满足身体生长发育所需不能为鹿茸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因此毛桃茸上述成分含量较低。由此可见,借助特异性化学成分Q-Marker的含量测定能够将不同形态鹿茸进行区分。
(3)不同生长阶段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马鹿鹿角或鹿角脱盘于每年2、3月份脱落,之后进入快速生茸阶段,马鹿茸1年通常只采收1茬;梅花鹿鹿角或鹿角脱盘于每年4月份脱落,若采收及时,梅花鹿鹿茸1年可采收2茬,但二茬茸茸型及品质较差。梅花鹿头茬茸和二茬茸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均有收载,然而暂无文献报道头茬茸和二茬茸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本课题组通过对梅花鹿头茬茸和二茬茸中9类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头茬茸中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脂肪酸和核苷4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二茬茸。希望未来能够借助特异性化学成分Q-Marker的含量差异将不同生长阶段鹿茸进行区分。
(4)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鹿茸化学成分特有性:适宜的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法是保证中药药效的基础,市售鹿茸根据产地初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煮炸茸、冻干茸、排血茸和带血茸,《中国药典》及各级标准中均未明确规定鹿茸的产地初加工方式,导致养殖户以客户要求为由任意加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鹿茸的品质。本课题组围绕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化学成分差异做了大量的工作,系统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蛋白质、氨基酸等9大类成分中百余个组分发现,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对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影响显著,冻干茸对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的保留优于煮炸茸,带血茸对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等的保留显著优于排血茸。
此外,虽然在外观上冻干茸易于与煮炸茸区分,但切片、粉碎后难于分辨。本课题组建立了鹿茸中美拉德反应产物标志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 furfural,5-HMF)、羧甲基赖氨酸、羧乙基赖氨酸和糠氨酸等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上述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煮炸茸中5-HMF等美拉德反应产物显著高于冻干茸,带血茸显著高于排血茸。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为鹿茸热加工过程中高温加剧了美拉德反应产物产生更多5-HMF等物质,带血茸中富含能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氨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其易反应生成更多5-HMF等物质。未来期望在规范鹿茸产地初加工标准方法的基础上筛选不同加工方式鹿茸中Q-Marker,加强对鹿茸产地初加工的监管和检查。
Q-Marker的可测性是基于点-线-面-体的质量控制模式建立的中药多元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指标成分、指示性成分、类成分和全息成分。
指标成分能反映中药的特异性、区别于其他药材的功能属性,是评价中药质量优劣和合格限度的“金标准”。考虑到鹿茸的构效关系及功效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等成分十分契合指标成分的筛选原则,在此基础上需建立γ-氨基丁酸等相结合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
指示性成分系中药中含量大、功效类似的代表性成分。目前NY/T 1162-2006和NY/T 1618-2008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鹿茸中17中氨基酸进行含量测定,进而评价其质量。鉴于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氨基酸分析的普适性,建议增加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特异性指标,加强对鹿茸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类成分指结构相似的一类成分。不同于人参等植物药可用总皂苷等类成分对其总体功效进行评价,鹿茸中无结构明晰、功能明确的类成分。鉴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现阶段建议以总蛋白、总多糖、总脂肪酸、总灰分等指标在“面”的层面对鹿茸质量进行控制。
全息成分是在所用分析方法下显现成分及其理化和波谱学信息,指纹图谱技术是常用的基于全息成分的模式识别方法,目前多用于评价质量的一致性。孙伟杰等建立了鹿茸中6种核苷类成分的指纹图谱,该方法对鹿茸饮片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的鹿茸炮制品包括鹿茸粉和鹿茸片,本课题组分析了鹿茸不同炮制品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发现,鹿茸粉与鹿茸片中均能检测到前文多次提到的鹿茸中Q-Marker的备选成分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γ-氨基丁酸等,体现了鹿茸中Q-Marker由中药材向中药饮片的传递与溯源性,但与鹿茸粉相比鹿茸片中多糖、核苷等成分略有减少。
鹿茸片是市售鹿茸的主要流通形式,根据饮片切制部位的不同又被分为蜡片、粉片、纱片和骨片。本课题组对不同部位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发现不同部位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蜡片中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异;不同部位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和糖类物质表现出蜡片含量最高,粉片、纱片和骨片含量依次递减的规律;不同部位鹿茸中矿质元素(尤其是钙和镁)呈现出蜡片含量最低,粉片、纱片和骨片含量依次增高的规律。鹿茸系软骨组织分化而来,越靠近顶部分生组织越活跃,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越丰富;基部逐渐钙化,钙、镁等矿质元素含量逐渐增加。不同饮片切制部位鹿茸中化学成分差异性分布是Q-Marker传递与溯源性的体现。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鹿制品包括鹿茸、鹿角、鹿角胶和鹿角霜。鹿茸系幼嫩的软骨组织,若不及时采收组织骨化后便形成鹿角,采收后的角基于次年春季脱落形成鹿角脱盘。鹿角胶系鹿角或鹿角脱盘经粉碎、熬制、浓缩而成的胶块,鹿角霜系鹿角胶熬制后剩余的残渣。整体而言,鹿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均相对匮乏,鹿茸及鹿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亟待提高。本课题组曾对不同鹿制品中的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发现,不同鹿制品中上述成分含量差异显著,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含量最高,鹿角胶中羟脯氨酸含量最高,鹿角和鹿角霜中γ-氨基丁酸含量最低。鹿茸、鹿角、鹿角胶和鹿角霜均是鹿茸生长不同阶段的产物及制品,不同鹿制品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是Q-Marker传递与溯源性的体现,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在不同鹿制品中的差异分布是其具备作为鹿茸中Q-Marker备选的良好体现。
综上所述,鹿茸由软骨组织发育而来,其中富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是其中相对特异性的化学成分(特有性),具有抗关节炎、抗骨质疏松、抗疲劳等生物活性(有效性),与中医药理论认为的“壮肾阳、强筋骨”等功能主治非常吻合(中医药理论相关性),在鹿茸饮片及炮制品中均能被检测到(可测性、传递与溯源性),符合Q-Marker的5大基本原则。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草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梅花鹿养殖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黄芪、党参、山楂、板蓝根4种中草药按2:1:1:1的比例制成混合制剂,在梅花鹿基础日粮中添加0.5%、1%、1.5%,研究其对梅花鹿鹿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础日粮组比,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混合制剂能显著(P<0.05)提高梅花鹿头茬茸、二茬茸的产量,其中以添加1.5%中草药混合制剂的增茸量最明显,总茸重达3.01kg,比基础日粮组(2.50kg)增重20.4%。
了解更多> >鉴于鹿茸质量控制存在基原复杂、品种混乱,质量评价标准匮乏等问题,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提出及鹿茸中一些相对特异的化学成分逐渐被科学家们发现,为鹿茸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详细概括了目前鹿茸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深度辨析了鹿茸Q-Marker的筛选原则,确定其Q-Marker为羟脯氨酸、硫酸软骨素和γ-氨基丁酸,系统构建了鹿茸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推动鹿茸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和规范鹿业市场提供了保障,有利于鹿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了解更多> >Q-Marker由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创新性地提出,即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能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示性物质。Q-Marker需同时满足中医药理论相关性、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和传递与溯源性5大基本原则。基于“五原则”的Q-Marker辨识分析对鹿茸Q-Marker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鹿茸由软骨组织发育而来,其中富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是其中相对特异性的化学成分(特有性),具有抗关节炎、抗骨质疏松、抗疲劳等生物活性(有效性),与中医药理论认为的“壮肾阳、强筋骨”等功能主治非常吻合(中医药理论相关性),在鹿茸饮片及炮制品中均能被检测到(可测性、传递与溯源性),符合Q-Marker的5大基本原则。
了解更多> >虽然目前鹿茸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但近年来鹿茸质量控制成分筛选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受到关注,涌现出基于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学分析的特异性DNA片段及特异性多肽链鉴别,生物学特性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成分研究,基于全息成分模式识别方法的鹿茸指纹图谱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对于推动鹿茸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鹿业市场,促使鹿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未来将筛选出更多鹿茸中的Q-Marker,建立起规范的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推动鹿产业及动物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