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伟业计量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药材源头质量控制,对中药材种质种苗、种植养殖、采收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进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具体到鹿茸生产过程中需从种质品种、养殖管理、采收加工、包装贮藏和质量评价5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图4)。
鹿茸分等分级质量标准系根据鹿茸茸型、感官、质量等基础指标为依据将鹿茸划分为一等茸、二等茸、等外茸等不同等级的质量评价标准,涵盖了梅花鹿茸、马鹿茸,鲜鹿茸、干鹿茸,锯茸、砍茸,初生茸、再生茸和二杠、三岔等不同形态鹿茸,见图5。
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法能影响鹿茸中化学成分含量进而影响药效,规范鹿茸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法势在必行。按照目前市场主流的鹿茸产地初加工及炮制方式,需制订《排血茸加工技术规程》《带血茸加工技术规程》《煮炸茸加工技术规程》《冻干茸加工技术规程》4项鹿茸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制订《鹿茸炮制规程》《鹿茸切制规程》等炮制技术标准。
鉴于鹿茸制品易受微生物污染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鹿茸包装、贮藏及运输等环节,建立《鹿茸包装、贮藏及运输技术规范》,从中间环节保证鹿茸化学成分及药效不受影响。
鹿茸为补益类贵细药材,在中成药制剂过程中往往在靠后工艺流程中添加,但鉴于Q-Marker传递和溯源性的要求及配方颗粒等新型中药剂型的发展,未来发展鹿茸提取物可能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建立《鹿茸提取物》及《鹿茸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对规范中成药生产企业及市场流通、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含量测定的准确性离不开检测方法的重复性、稳定性和科学性。本课题组在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硫酸软骨素钠、硫酸软骨素钠片、硫酸软骨素钠胶囊中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鹿茸中硫酸软骨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在参考NY/T 1618-2008的基础上,建立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鹿茸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方法;在参考NY/T2890-2016的基础上,建立了柱前衍生UPLC法测定鹿茸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规范形成《鹿茸中硫酸软骨素含量测定方法》《鹿茸中羟脯胺酸含量测定方法》《鹿茸中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方法》等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为鹿茸中Q-Marker的检测提供保障。
近年来,风险因子监控逐渐受中药监管部门的重视,《中国药典》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中广泛增加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在植物药中的限量标准。动物药方面,仅有水蛭等个别品种规定了重金属限量标准,DB 22/T 1143-2009中规定了鹿茸中重金属限量标准但有待商榷。鉴于风险因子的重要影响,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需建立《鹿茸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鹿茸中麻醉剂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鹿茸中增茸素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和《鹿茸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等风险因子标准检测方法和最高残留量。
虽然目前鹿茸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但近年来鹿茸质量控制成分筛选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受到关注,涌现出基于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学分析的特异性DNA片段及特异性多肽链鉴别,生物学特性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成分研究,基于全息成分模式识别方法的鹿茸指纹图谱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对于推动鹿茸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鹿业市场,促使鹿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未来将筛选出更多鹿茸中的Q-Marker,建立起规范的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推动鹿产业及动物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草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梅花鹿养殖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黄芪、党参、山楂、板蓝根4种中草药按2:1:1:1的比例制成混合制剂,在梅花鹿基础日粮中添加0.5%、1%、1.5%,研究其对梅花鹿鹿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础日粮组比,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混合制剂能显著(P<0.05)提高梅花鹿头茬茸、二茬茸的产量,其中以添加1.5%中草药混合制剂的增茸量最明显,总茸重达3.01kg,比基础日粮组(2.50kg)增重20.4%。
了解更多> >鉴于鹿茸质量控制存在基原复杂、品种混乱,质量评价标准匮乏等问题,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提出及鹿茸中一些相对特异的化学成分逐渐被科学家们发现,为鹿茸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详细概括了目前鹿茸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深度辨析了鹿茸Q-Marker的筛选原则,确定其Q-Marker为羟脯氨酸、硫酸软骨素和γ-氨基丁酸,系统构建了鹿茸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推动鹿茸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和规范鹿业市场提供了保障,有利于鹿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了解更多> >Q-Marker由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创新性地提出,即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能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示性物质。Q-Marker需同时满足中医药理论相关性、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和传递与溯源性5大基本原则。基于“五原则”的Q-Marker辨识分析对鹿茸Q-Marker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鹿茸由软骨组织发育而来,其中富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硫酸软骨素、羟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是其中相对特异性的化学成分(特有性),具有抗关节炎、抗骨质疏松、抗疲劳等生物活性(有效性),与中医药理论认为的“壮肾阳、强筋骨”等功能主治非常吻合(中医药理论相关性),在鹿茸饮片及炮制品中均能被检测到(可测性、传递与溯源性),符合Q-Marker的5大基本原则。
了解更多> >虽然目前鹿茸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但近年来鹿茸质量控制成分筛选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受到关注,涌现出基于系统演化和亲缘关系学分析的特异性DNA片段及特异性多肽链鉴别,生物学特性结合化学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成分研究,基于全息成分模式识别方法的鹿茸指纹图谱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对于推动鹿茸质量控制标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鹿业市场,促使鹿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未来将筛选出更多鹿茸中的Q-Marker,建立起规范的鹿茸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推动鹿产业及动物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3803766220,010-58103678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